close

改變1.jpg

生命的反覆輪迴中,有不少學習和體驗的課題,有的經常可見,有的不常遇到,有的反覆出現卻不自知,有的一出現卻讓自己崩潰…… 我將這些體驗和課題,從不同視角並換另一種方式,分成三個不同的【撞牆點】來說明...

 

【關係】

這是普羅大眾的第一個課題,總是糾結在人事物的關係上,期待【回饋】,而這個課題無時無刻不發生……

 

我們常常在【關係】中不斷打轉,不論是家人關係,親密關係,親子關係,或是朋友關係,同事關係......等,體驗膠著的喜怒哀樂,恩怨情仇與悲歡離合。倒底什麼才是這關係存在的最高善意呢?或許,這是累世的因,也可能是今生今世所創造的緣。其實,答案都在自己的心中,只要用心覺察起心動念,誠實面對自己,慢慢就會有更深的體悟,並且瞭解生命【連結】的本意….

 

這些角色的扮演,都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若認為自己應該做什麼,那只是自己在【關係】中想看到【應得的回饋】,但那並不是原本生命【連結】的意義... 生命的連結,不是在【應該】與【不應該】的限制下互動,而是在沒有條件下的自然行為....

 

既然為人,就去體驗人世間的所有;

既然選擇,就去學習每一個關係所帶來的功課;

人身難得,人生難得。

 

 

【生死】

這是第二個撞牆點,雖然生死一生也這麼一次,但看著身邊反覆的生死,【恐懼】與【擔憂】就不斷跟著……

 

生與死,到底有什麼魅力,讓人始終無法放下,如此執著?

 

生,讓人感到喜悅,讓人覺得掌握了一切,似乎所有美好都因為【生】而生。因為生的美好,讓我們執於擁有。一旦體驗不到【生】,恐懼自然上來,因為自己體驗了【無法控制】。害怕失去【生】,是因為以為【生】是自己擁有的【結果】。但,這其實只是【過程】。

 

死,讓人感到害怕,讓人覺得失去了一切,似乎所有美好都因為【死】而滅。因為死的恐懼,讓我們執於逃離。一旦體驗面臨【死】,恐懼自然上來,因為自己體驗了【無法控制】。害怕面對【死】,是因為以為【死】是自己不想要的【結果】。但,這其實還是【過程】。

 

生與死,只是一扇門。走進門裡,體驗生;走出門外,體驗死。就像我們每天進進出出家門一般,再自然也不過了……

 

 

【修行】

這是第三個被逼到牆角時才會看懂的過程,而這也是累世來的【習性】…… 修行人總是存在著修行後的【結果】框架,有意無意地預設和期待下一個【成果】或【境界】,這也是容易讓自己在框架中打轉的【因】……

 

執於此的修行,基本上也是執於【貪】與【癡】的欲念,對於內在產生的這些境,若能多留意底下這兩個心法,就比較不會執【貪】或【癡】於成果和境界。

 

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二: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

 

修行中常出現的這些境相,到底好還是不好呢?若是我說,自然是好的,因為說明了不斷【進步】,還能讓我們知道眼前自己的進境。但是初修者經常喜歡【貪】著此境,或【癡】於此境,為了精進而精進,也為了修行而修行,一天到晚掛在嘴邊,甚至和別人比高下。【框架】因此而生,因為修行的目的並不是為了修【自己以為的境】,執於【過程中的境】,而是在這過程中,體悟【原來如此】而已。所有的【境】,就如同我說的,只是路過時看到的風景,一幕幕出現在眼前。看到了,過去了,念亦放下,僅此而已。

 

這世間有不少人都執著於追求靈性的成長,但這不是壞事,只是當大部分的人無法覺察這份執念時,就會進入【忘了自己是人】或【想跳脫人世】的框架迷思裡,反覆創造更多框架,甚至造成更多因緣,不但無法釋放,反而需要更多時間來回於世間學習體驗。

 

這三個【撞牆點】,只是我的體悟,看看就好,因為無需執著,一切自在…… 呵呵呵!

 

arrow
arrow

    Opus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