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12.jpg

人,為什麼常常出現【愧疚】【憤怒】【無法原諒】【懊悔】的情緒呢?

 

經常是在……

【我應該】這樣,但卻沒有這樣時;

【我不應該】那樣,但卻是那樣時……

 

因為如此,而產生諸多【糾結】,自我產生【矛盾】,大腦就開始【抱怨】別人,【責怪】自己!

 

有趣的境相吧…… 我們就來練習一下【覺察】和【誠實面對】!

 

舉個例:面對一位【失智症】的親人,一開始總是很難【接受】原本頭腦清楚,會包容體恤和聰明幹練的親人,怎麼會變成沒有邏輯,失去道德判斷而且無法溝通的人??!! 在這體驗學習的過程中,會不斷需要【覺察】和【誠實面對】,我們就來一步一步引導自己吧…..

 

一開始,心念上可能出現了(覺察)

- 他們怎麼會這樣?

- 他們不應該變這樣!

- 他們是假裝的嗎?

- 他們是故意想引起人注意的!

 

然後行為上就產生了各種衝突,包括吵架,謾罵,對立,甚至放棄。

 

反覆在這樣的情景中體驗後,自己發現一直處在【憤怒與沮喪】中,也改變不了他們,於是想【改變自己】(誠實面對)……

 

開始轉換成不同的心念(覺察)

- 我接受他們的行為

- 我放下對他們的要求

- 我承認他們是生病了

 

心念轉換後,瞬間覺得放下了不少,也有寬鬆的感覺。【心念】雖是如此,但是【行為】似乎不太能跟上,還是會有忍不住爆發的時候(誠實面對)! 這又是怎麼回事?

 

這時候,又會出現另一種感受(覺察)

- 我【應該】接受,怎麼還會對他們發脾氣

- 我【不應該】有這行為,因為我要放下

 

再仔細深入向內觀自己(覺察)

- 我已經提升了,【不應該】會有這反應

- 我不是已經了解體悟了,怎麼還有這問題,【不應該】這樣吧

 

於是發現自己在這境相中,充滿了【疑惑】【愧疚】【懊悔】【憤怒】【沮喪】…… (仍是覺察)

 

為什麼會這樣?接下來,就是【誠實面對】自己啦~

 

會有這些情緒和感受,是因為我們【糾結】了一件事 - 【應該如何,不應該如何】,而這件事的源頭,則是【評斷自己】!不難發現,我們在體驗學習的過程中,經常會有類似的情境產生…… 假設我們【沒有假裝接受】(這是誠實面對的一個盲點),而是在真的【接受】後,仍出現了所謂的【矛盾行為】,這境相的產生,其實也就是【框架】的產生。因為我們很容易將自己放入【自以為是】的框架中,開始【評斷】自己,認為【應該或不應該】,然後出現了【我已經xxx,怎麼還會xxx?】的糾結。這時候,就要誠實面對自己啦……

 

誠實面對自己,原來:

- 我仍有這些【感受】

- 我仍可【選擇】體驗

- 我仍是一個【人】

- 我仍有應該與不應該的【框架】

 

每一次的覺察和面對,是一個【過程】,並不是【結果】,所以透過不斷的覺察,誠實面對和體驗,會逐漸打開這些【框架】。而框架的打開與否,跟我們是否【評斷自己】【評斷自己的選擇】【評斷自己的體驗】有關。其實,這個過程,就是在【認識自己】和學習【接受自己】,透過一次又一次的體驗,看到不同面相的自己,進而找回每一個自己……

 

把上述【失智症親人】換成【對孩子】【對朋友】【對其他家人】【對工作】【對事】【對自己】【對金錢】【對靈性】…… 都可以!重點不是對象是誰,而是自己 是否願意 覺察與誠實面對自己。

 

生活中,是不是有很多很多類似的境相啊?呵呵有趣的人生!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pusone 的頭像
    Opusone

    Opusone 的生命萬花筒

    Opus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