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10.jpg

 

【起心動念的生與滅】

 

「每一個起心動念就是一世原來, 我這一生也只是我的一個起心動念啊 !

 

       太陽的升起與落下是自然, 起心動念的生與滅也是自然的, 無須刻意的, 總是在不經意的狀況下, 悄悄地自然升起, 有時候跟著心念載浮載沉一段時間, 而時間長短則是自己的選擇, 有時候則是念頭升起後立即覺察, 但在體驗與覺知後, 終究會自然地放下.

 

生命的開始與結束有其原因和意義, 起心動念的生與滅也是有原因和意義的. 一般而言, 身體的感官神經所帶來的各種感覺, 包括眼睛的視覺, 耳朵的聽覺, 鼻子的嗅覺, 口腔舌頭的味覺, 分布在皮膚上的觸覺與身體內器官的感覺, 都是起心動念升起的原因. 譬如, 在國外工作或留學, 看到一個類似家鄉的環境, 內心立刻產生了思鄉的念頭, 而開始想念家裡的人事物 - 這是經由視覺直接產生的心念. 也可能看到掉在一個裝滿錢的袋子, 從一開始看到錢袋而產生的好奇心, 一瞬間轉換成貪的念頭, 想要神不知鬼不覺地佔有它 - 這則是透過視覺生念後又轉換出不同的心念. 又譬如跟人談話過程中, 聽到自己不喜歡的表達方式, 而升起厭煩的念頭, 甚至因此升起了憤怒之心, 在接下來的對話中, 就無法自然地繼續對談 - 這則是因為聽覺而產生的念頭, 然後轉換成行為. 走在路上, 飄來一陣熟悉的香氣, 突然想起分手的女友, 開始升起思念帶著傷心與惆悵, 還有一點生氣的感覺 - 這是因為嗅覺而產生的複雜念頭. 嚐了一口甜美的葡萄酒, 彷彿置身於果園和花園之中, 似乎也聞到了甜蜜的果香和淡雅的花香, 於是自在愉悅的心念頓時升起 - 這則是因為味覺引出了嗅覺的境相, 彼此交互產生的念頭. 身體的其他感覺亦然, 有時候可能因為疾病所產生的疼痛或是不舒服, 而升起放棄或甚至厭世的念頭, 甚至轉變成行為. 這些心念的產生, 都是來自於我們的眼, , , , 身的感知所帶來的. 因此, 在我們的生命旅途中, 經由這五感排列組合所產生的心念, 真的多到無法想像, 而我們絕大多數的煩惱, 都來自於心念產生後所帶來的境相. 換句話說, 起心動念有多少, 人的煩惱也就有多少.

 

似乎煩惱皆由此而生, 那麼起心動念的生】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呢? 我們從兩個角度來看 : 入世】的角度和出世】的角度. 而入世的角度是看問題, 出世的角度則是看本質.

 

  • 入世】的角度 :

既然煩惱是問題, 解決煩惱的直覺答案, 就是沒有起心動念. 但刻意沒有起心動念, 本身就是個起心動念, 也是個執念, 而且仍然是個煩惱. 在一般的生活裡, 沒有起心動念, 幾乎是不可能, 因為所有的感覺來自於比較, 也就是分別心. 我在【二分法 完整的體驗】中有說明過, 【分別心】本身並沒有什麼不好, 透過全然體驗分別所帶來的對比感受後, 就會擁有完整的體驗】, 而自然也就會選擇放下】這個能量, 而無須因為刻意去除而再度進入二分法的框架裡. 所以起心動念生】的目的, 是讓我們產生更多的體驗, 進而更了解自己擁有創造實相的能力. 換另外一個視角來看, 當我們接受】自己擁有這些煩惱時, 問題就自然不存在了. 因為當我們成為觀察者, 就會跳脫出煩惱的框架, 反而會去看為什麼會煩惱, 煩惱時的感受是什麼, 還有煩惱是什麼. 覺察之後, 誠實面對自己所擁有的這個煩惱, 全然體驗這個煩惱所帶來的感受, 就會清楚看到這個煩惱所帶來的意義與目的, 然後選擇是否繼續體驗或是選擇放下. 而在我這一年靈性的提升之路上, 我並不是一開始就知道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 反而經常陷在心念升起後自己所創造的境相中, 跟著境相變化而情緒起伏. 這是在體驗自己所創造出的相, 只是不知道自己正在體驗而已. 但透過慢慢地留意每一個心念上來時, 情緒和感受的變化, 逐漸覺察了自己在這些境相生成前的起心動念, 才發現每一次起心動念的覺察都是個令人興奮的冒險, 因為它提供了機會讓我們練習觀察自己, 但並不需要評斷這個心念, 就只要將這個過程當成是向內看自己的一個探索之旅.

 

其實, 起心動念的生】來自於自己, 而它背後有一個很深遠的意義, 就是幫助我們找回自己. 每個人來這世上, 都扮演著獨一無二的角色, 選擇創造的體驗自然不同. 簡單舉個對比明顯的例子來看, 扮演富人的人和扮演窮人的人所產生的起心動念就有很大的差異. 富人因為物質無缺, 五感所產生的念可能是因為想展現比別人擁有更多更富有, 接著因為別人比較多而產生, 不高興自己比輸了, 然後為了贏回來起了, 想辦法一定要擁有更多. 當自己真的擁有那麼多的時候, 心也跟著升起, 開始炫富甚至瞧不起人, 但同時可能心也悄悄跟來, 覺得自己可能還是比不過人, 於是再度進入【自己煩惱】的框架中, 反覆【輪迴】. 反觀窮人的, 是因為物質缺乏, 為了能生存想要更多, 也因為不足而產生, 因此開始不斷埋怨或抱怨別人, 或是開始心妄想. 但窮人的心和富人不同, 是因為視角的不同, 慢心的背後常常是沒有自信, 怕別人瞧不起, 又因為沒有自信, 而起了, 反而不斷懷疑自己, 然後也陷入【自己煩惱】的框架中, 繼續【輪迴】. 這個對比鮮明的例子, 富人和窮人的煩惱雖然不同, 但這些煩惱不都是自己創造出來的?

 

      為什麼自己要創造這些煩惱呢?

      就是要讓我們從自己創造的境相, 看到自己, 找回自己.

 

      為什麼會反覆輪迴呢?

      就是讓自己不斷地創造體驗, 並提醒我們回頭看自己.

 

換另一個方式來說, 這些煩惱就像一個超級颱風一樣, 在暴風圈內吹著狂風下著暴雨, 站在不同的位置所遭受的風雨不同, 就如同自己選擇的煩惱, 感受不同. 而【我】就像颱風中心的颱風眼, 既無風也無雨. 若將自己置放於颱風眼外的任何一處, 就在體驗風雨交加的感受, 如同體驗煩惱一般. 但是若能知道颱風眼之所在, 而將自己置身於颱風眼中, 就能體驗無風無雨的感受, 如同煩惱一掃而空.

 

看到自己就會明瞭自己本來之所在, 而找回自己就如同將自己拉回颱風中心, 自然會發現原來【我】是沒有煩惱的, 所有因為起心動念產生的境像所帶來的煩惱, 就如同自己選擇站在暴風圈內體驗風雨一樣. 既然起心動念的生】來自於自己, 滅】也是靠自己 - 可選擇置放在暴風中, 也可以選擇回到颱風中心. 所以, 起心動念的生】與滅】, 都來自於自己的【選擇.

 

  • 出世】的角度 :

起心動念本來就在那, 與我有什麼關係? 我們走在路上, 沿路的花草樹木, 還有來往經過的人, 本來就在那, 我們只不過在經過時, 自然地看到而已, 就像起心動念時, 自然地看著它, 如同看著一幕一幕的景色一般. 如果發現路上的一朵花長的很美, 滿心歡喜, 就會駐足多看它幾眼. 如果看到幾個人遠遠走來, 一臉凶神惡煞狀, 則可能立刻開始擔心是否會遭遇搶劫而內心七上八下. 這就像起心動念自然升起時, 當我們將覺知緣附於念頭上, 則產生出不同境相一樣, 就會開始體驗境相所帶來的感受, 譬如擔心害怕或是喜悅自在. 因此, 起心動念就如同在路上看到一幕一幕的風景, 本來就在那, 也自然地迎面而來, 如果不將覺知緣附於這些心念之上, 起心動念就如同走過所看到的風景一般, 一幕一幕自然地消失於身後, 而它仍在…… 只是自己沒有【選擇而已.

 

  • 【從坐標軸看起心動念】:

在過去這一年中, 隨著靈性的成長, 觀察自己的視角逐漸改變, 因此創造了從未有過的體驗, 也產生不同層次的體悟. 從坐標軸看起心動念, 是上師從更高的角度引導我來看自己和起心動念生滅的關係. 但為什麼用座標軸來說明呢? 因為座標軸是我們能理解的位置對應系統, 用我們熟悉的數軸概念當作切入點, 或許能幫助我們理解起心動念的生與滅.

 

從二維平面座標軸來看, 想像x-軸與y-軸的零點(0, 0)是【本來的我】, 也是找回自己之後的【我】, 而數軸從負的無限大(-)延伸到正的無限大(+), 座標軸裡就有無限個座標位置, 每一個座標位置則代表五感在不同情境下的【起心動念】, 而那些數值也正好反應在這個起心動念所帶來的境相下, 產生的情緒與感受, 有高有低, 有正面也有負面, 形成不同情緒和感受的組合. 都是正的, 表示非常正向地感受, 反過來看都是負的時, 則處在非常負面的情緒中. 有正有負, 就好像在快樂中仍帶著一點擔憂, 或是在絕望中帶著希望的感覺一樣.

 

當我們還沒找到自己, 一旦起心動念, 就如同選擇了其中一個座標, 然後陷入在這個座標軸的位置上, 以為那就是自己, 而反覆體驗在這個位置上的感受. 如果又有一個不同的心念上來時, 又將自己置放到另一個座標位置上, 體驗那個位置上的情緒反應. 有時候, 從這個位置換到另一個位置, 然後又因為不同的心念產生, 而換到其他不同的位置, 就著麼換來換去, 不斷地體驗每個境相所帶來的感受, 但也可能因為習性, 而自然地回到原來的位置, 體驗輪迴的感受.

 

當我們找到了自己, 等於清楚知道自己本來就站在那個零點, 不論身在何處, 都能隨時將自己拉回到【本我】的位置. 零點, 顧名思義就是【空無】之點, 但有趣的是這個【空無】之點並不空, 因為這個點的四周充滿了無限個點, 因此零點是個【空而不空】的點, 換個角度來說, 也是一個【平衡】的點. 任何的起心動念, 都自然存在於這個座標軸內, 當我想體驗一個感受時, 或是想創造不同的體驗時, 只需要將自己的覺知緣附於其中一個點, 就能創造出自己想體驗的實相. 但也因為找到了自己, 所以知道那些座標軸裡的每個點, 都不屬於自己, 是本來就在那兒的, 自然會選擇在體驗之後, 自在地離開那個點而回到零點, 回歸到本我.

 

上師的引導, 讓我看到了自己確實能夠創造實相, 而且每個起心動念的生與滅, 都在於自己的選擇. 因為【從座標軸看起心動念】的體悟, 讓我清楚看懂每一個座標軸內的點, 都代表著每個生命所選擇的體驗和每個生命擁有的不同感受. 也因此, 我才真正明瞭上師告訴我的這番話 - 體驗眾生的體驗, 感受眾生的感受. 而當我覺察每一次的起心動念, 並且選擇體驗後, 就會開始創造自己心念中的那個實相, 整個過程則充滿了喜怒哀樂的感受. 於是我反覆觀察這些過程, 體驗到每一次起心動念的生與滅就像是一個濃縮版的一世. 於是我再更深一層地內觀自己, 才體悟到, 原來我這一生也只是我的一個起心動念啊 !

 

  • 【輪迴轉世】:

 

生命的輪迴不是懲罰, 而是慈悲 !

 

談到輪迴轉世, 很容易就聯想到【業力】, 但業力是什麼? 業力的運作又是如何? 我曾經請教過上師, 但上師總是笑笑地告訴我 :【知不知道這些答案, 並不重要, 只要自己願意, 仍然可以做到平衡業力】. 祂也告訴我, 業力的運作如同一個龐大的互動系統, 從人的視角來看, 很難全部理解, 但無需將業力看得那麼可怕, 業力也是生命本身所選擇的體驗, 輪迴的目的不是為了懲罰生命, 而是提醒生命如何找回自己.

 

       有的宗教不談輪迴轉世, 有的宗教從教化人心的角度來闡述輪迴, 但這都沒錯, 只是視角的不同而已. 從我的視角來看, 輪迴轉世是自然的, 也是自己選擇的. 但是為什麼我們會輪迴轉世呢? 這一世的起心動念】是我們選擇是否要輪迴轉世, 或是轉世後要學習那些課題的關鍵. 我舉一個輪迴的例子來說明甲在前一世因為憤怒失手殺了乙, 乙在回到靈體後, 選擇原諒甲. 當甲在那一世結束生命後回到靈體狀態, 回顧自己那一世的每個起心動念, 看到他在殺乙前所升起的心念是【憤怒】. 如果沒有了憤怒的, 就不會有殺乙的, 因此甲決定再來一次, 學習覺察這個心念, 體驗如何在憤怒中看到自己而放下憤怒. 除此之外, 甲知道乙被他殺的時候, 充滿了【恐懼】, 雖然乙已經原諒了甲, 但是甲還是【無法原諒自己】做了這件事, 於是仍告訴自己要體驗乙的這份恐懼, 並且要學習原諒自己. 然後甲決定帶著【憤怒】【恐懼】與【原諒】的課題返回人世間, 再次學習與體驗. 甲在回顧前一世時, 當然不會只有看這幾個起心動念, 除了這三個課題之外, 可能還有其他的課題也會帶到下一世, 或再下一世去學習和體驗. 而在接下來的每一世中, 若仍無法覺察起心動念, 可能又會有其他因果產生, 於是就不停地反覆學習和體驗這就是輪迴.

 

又要如何來平衡自己的業力呢? 延續剛剛的例子帶著這些課題重返回人間的甲, 會發現他經常容易動怒, 稍微一點不順心的事, 或是不喜歡別人的話語和行為, 脾氣就上來了, 動不動就跟人爭吵或是自己生悶氣. 原來這些境相的產生, 是自己在來此世前設定好的, 就是要提醒自己在憤怒升起時, 回頭觀察自己. 另外, 他經常會害怕這或害怕那, 常常可能因為一些影像或是情境而感到莫名的恐懼, 有時候自己也很困惑為什麼會如此. 如果他繼續逃避或借助外力來消除恐懼, 那麼就會反反覆覆體驗和感受恐懼. 如果一直都無法覺察到恐懼的原因, 他可能就這樣過了一個充滿恐懼的一生. 但如果有一天, 他覺察到自己這份恐懼時, 誠實面對自己, 並全然體驗這恐懼所帶來的感受後, 他會發現自己恐懼的來源, 也可能明白恐懼的背後, 是因為自己經常【無法原諒】自己曾經做過的事, 譬如無法原諒每次憤怒後的行為. 只有誠實面對自己, 才能看清楚自己的課題, 而在全然體驗這些課題所帶來的感受之後, 就會明白自己可以【選擇放下】之後, 或許他還會有恐懼發生, 也或許仍會有憤怒升起, 但他都能覺察這些起心動念, 也能清楚看到自己, 知道這只是再次選擇的體驗, 而能夠隨時放下, 不再糾結, 並且他也清楚知道如何【原諒】自己, 讓自己在這一世活的更輕鬆自在.

(我好奇地問上師為什麼會用這個例子? 真有這個甲嗎? 甲又是誰呢? …… 原來, 這就是我過去曾經體驗的一世.)

 

覺察起心動念, 並且誠實面對自己, 全然體驗之後, 就能選擇放下. 而這份【業力】, 也會因全然【體驗】之後而自然地平衡所以, 生命的輪迴不是懲罰, 而是慈悲.

 

在一個靜夜中, 我內觀自己, 了解自己曾轉世多次, 當過各式各樣的人, 有好人和壞人, 男人和女人, 也當過富人和窮人, 貴族與奴隸, 曾經自殺過也殺過人, 體驗當過聰明之人與愚昧之人, 正常的人與非正常的人…… 所有世間的人, 原來都是自己輪迴轉世所扮演過的角色.

 

既然如此, 更應該先原諒自己, 因為累世以來我們曾經如此 !

既然如此, 我們更應慈悲地接受世間的人, 因為他們正在體驗我們曾經的體驗 !

既然如此, 我們應該更愛他們, 讓他們安心體驗, 讓他們自在往前 !

 

體驗眾生的體驗, 感受眾生的感受.

快樂自在地體驗, 喜悅慈悲地付出.

arrow
arrow

    Opus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