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14.jpg

 

【自在 打開評斷的框架】

 

放下評斷, 打開框架, 沒有局限, 不受束縛, 沒有壓力, 體驗生命的自在.

 

【自在】這兩個字, 本身就非常有趣。 為什麼感受到舒服, 輕鬆, 平靜, 不受束縛, 沒有壓力, 似有似無的時候, 我會說這個感受是自在呢? 其實, 從字面上就已經告訴我們答案了。 體驗自在, 就是體驗自己之所在, 而自己之所在即心之所在, 也就是【我】所在的零點。 找回自己, 就會知道自己之所在, 而隨時隨地都能體驗自在, 即使在不同心念, 情緒, 感受和體驗下, 自在的能量都會自然地將自己轉換成所有境相的【背景】 這個背景就像是充滿花草樹木和各種生物的大自然, 也像是空間, 時間, 物質與能量總合體的浩瀚宇宙因為包容了全部, 接納了所有, 所以沒有一點局限, 完全不受束縛也沒有絲毫壓力。 但是真正自在的感覺, 其實說不上來也很難形容, 似乎每次描述一種自在的感受後, 都會覺得不夠, 如果再多一點形容時, 又覺得太多, 所以也只能以一種在溝通上可以理解的方式來陳述【自在的感受】。

 

有時候會突然發現自己有自在的感覺, 而處在於自在的境相中,但是當另一個念頭升起時, 自在感又很快地消失, 舉例來說, 當走在清靜的山林步道中, 聽著潺潺溪流聲和林間小鳥的啼鳴, 感受當下的自在時, 突然幾個人迎面而來, 一邊走著一邊拿著手機大聲討論工作的事, 因為清靜的感受被這突如其來的境相打斷, 而升起了一個【討厭】的念頭, 自在的感受頓時消失,並且開始評斷這個境相。 這類的狀況, 在我們生活中經常可碰到, 而且每次發生時都會令人感覺很掃興, 或帶來緊張, 憤怒, 哀傷等情緒。 如果陷在情緒中打轉, 則只是單純體驗自己起心動念所產生的境相。 如果能覺察起心動念, 向內看自己, 而不是向外看那些人事物, 就會發現【評斷】經常是將自己從【自在】拉開的主因。 換句話說, 我們一旦開始評斷, 不論是評斷自己或是外在的人事物, 自己就會變成空間裡那個被聚焦的一個【物件】, 也就是說我們將自己從這個空間的背景中拉出來, 而當我們不再體驗融入於背景時, 自在的感受自然就消失了。 但【自在】真的就消失了嗎? 其實自在從來也沒真正消失過, 我們也無須外求, 因為本自俱足。 而當【自在】產生了似有似無和來來去去的感覺時, 正是內在自我提醒我們找回自己的訊號。 當我們找回自己那一剎那, 就能體會 - 原來, 【我】是那麼地【自在】啊 !

 

了解了自在的感受, 也知道自在是本自俱足的能力, 但是在物質世界中, 有沒有什麼比較具體的方式, 可以來協助我們體驗自在呢? 其實方法有很多, 【放鬆自己】和【活在當下】就是個很棒的方法, 而這方式的本質是【接受】。 放鬆自己, 並不是只有身體放鬆, 重點是自己的內心要能夠放輕鬆, 當內心放鬆打開時, 境則由心轉, 如果內心被框架住而聚焦在境相內, 心則隨境轉。 譬如在氣憤, 傷心或緊張的時候, 陷入在情緒的感受中, 就像是禁錮在一個框架裡而無法體驗自在。 但這些框架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還有經常出現悶悶的而且化不開的情緒, 這情緒會讓自己感受到內心的不穩定, 甚至不自覺地將這能量延伸出去, 而經常影響到外在的人事物。 這種化不開的不自在感又是什麼造成的呢? 我舉一個實例來說明一天早上, 開車前往公司, 一路上輕鬆自在, 心想 :【經過了一段時間的體驗與學習, 果然靈性的提升能夠讓我心平氣和地看待每一件事】, 念頭才一上來, 有一輛車由後頭快速超車並且突然卡到我的車子前方, 因為突如其來的狀況, 被嚇了一跳的我, 馬上就評斷這個開車的人, 覺得這個人真是糟糕, 同時我也立刻覺察到【憤怒】的念頭升起。 因為清楚看到憤怒升起的原因, 當下就自然地釋放了憤怒的能量, 並且內心迅速平靜下來。 但是心裡不禁在想 :【我是個修行的人, 怎麼還會有憤怒的心念啊?】。 一路上, 雖然內心平靜, 但我總覺得有一股悶悶的感覺, 始終無法自在。 抵達公司後, 我花了點時間深入地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 才發現那股悶悶的感覺來自於【我怎麼還會有憤怒的心念】, 而且我對我仍有憤怒的心念感到【不應該】。 原來, 【不應該】是我在評斷我的體驗, 【我是個修行的人, 怎麼還會有憤怒的心念】則是我自己築起的框架啊。 當我看清楚這是自己所創造出的實相後, 自然就放下了對自己的評斷, 並且接受了自己之所, 於是框架自動地打開。 而框架一開, 自在的感受也就自然地升起。 其實, 像上述這樣的戲碼, 如果願意自我觀察, 很容易發現幾乎每個人都有, 而且也都經常上演。

 

有時候在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後, 可以完全理解那些感受產生的原因, 而且當下就可以釋放那份不自在的感覺, 同時也可以改變自己接下來的行為, 並體驗自己因為心念的改變所產生的喜悅和自在感。 但是, 有時候認為自己都已經改變了, 應該不會再有這樣的念頭或行為產生, 或是認為自己已經有一定的修為, 不應該會再出現這些心念和行為。 一旦【應該】與【不應該】的心念升起, 就會對自己的體驗產生評斷。 而評斷產生的同時, 自己也悄悄地築起了框架。 每多一份評斷, 就多築起一個框架。 當有了框架, 產生了侷限束縛感, 就不容易體驗自在的感覺。 因此, 若要找回自在, 最簡單也最實際的方式, 就是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 放下對自己的評斷, 也放下對其他人事物的評斷, 框架就會自動打開, 而讓自己回到沒有一點局限, 完全不受束縛也沒有絲毫壓力的境相中, 體驗生命本來就有的自在。

 

在生活裡, 我們常常被【無常】開玩笑, 如果無法自在, 往往心由境轉, 但是若能夠自在, 則境由心轉。 這一年的靈性提升之路, 【自在】就像是每個學習階段的【藥引】, 多了自在, 可以讓我們清楚看到每個體驗更高的一層意義。 上師也總是告訴我放開自我的限制, 打開自己的框架, 自在地去體驗生命。

 

有一天, 我很好奇自己是否夠自在了於是

我問 :【上師, 祢對我目前的體驗自在, 有什麼建議?】

上師笑說 :【再多一點自在】

 

我遲疑了一下, 正想回應上師為什麼要再多一點自在時, 突然我發現三個不同層次的起心動念【同時】升起……

 

  • 從這句話【表相】的視角看:再多一點自在, 是上師給我直接的建議。

我的確可以讓自己的心再更放開點, 讓每一個體驗能夠更自在。 由於自己放下了對自己和對外在人事物的執著, 也放開自尋的煩惱, 就能體驗更全然的自在。

 

  • 從這句話【表相背後】的視角看:再多一點自在, 是一個上師給我的考驗。

我真的還需要增加一點自在嗎? 我既已自在, 又何須再尋找自在呢? 想再增加自在, 其實是宣告自己要體驗不夠自在, 如此就無法覺察與感覺【自己已經自在】。

 

  • 從這句話【本質】的視角看:再多一點自在, 只是上師的一句話。

自在本自俱足, 我本來就自在。 雖然覺察【這句話】, 但無須緣附於【這句話】。 既無緣附於【這句話】, 就無【這句話】的生與滅, 也就是說, 上師雖說【這句話】, 等於沒說, 但我仍然自在啊 !

 

同時升起不同的三個念頭, 是上師讓我自己選擇答案, 也是個非常有趣的體驗。

同時從三個不同【視角】看, 是上師慈悲的引導, 讓自己對自在的體悟更透澈。

 

修行在生活中, 道場無所不在。 自在就好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自在 評斷 框架 接受
    全站熱搜

    Opuso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